配资安全平台
近日,邮储银行(601658)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深度合作,率先推出全市场首个投行业务场景AI交易机器人——“邮小宝”。据了解,“邮小宝”依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Ideal平台打造,是市场上首个以主承销商身份亮相的信用债交易机器人。
如果说2024年被认为是“大模型应用元年”,那么,2025年必定是大模型等AI技术应用出现“百花齐放”之年。作为数据最为密集、数字化基础最为成熟的行业,银行业无疑是其中的“排头兵”。
《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2024年上市银行年报中关于AI战略与应用的披露情况,并观察各行在2025年的最新动向发现,如今,大多数银行将AI战略的核心聚焦于“AI+”,且与过去主要集中于赋能单项业务不同,一些领先银行已将“AI+”覆盖C端用户、B端客户以及对内员工等全业务流程。
AI开始深度赋能银行对公业务
在多家银行披露的AI应用场景中,已实现落地应用的成熟场景主要集中于智能编码研发、智能营销、智能客服、智能风控、合规内审、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日常经营管理流程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零售信贷、财富管理等与C端用户交互较多的场景之外,近期,有多家银行在金融市场、交易银行、公司金融等对公业务层面结合大模型与小模型能力,实现综合化的智能应用。
例如,“邮小宝”的推出就是邮储银行“智慧投行”数字化生态体系在创新前沿技术领域应用的一次重要探索。据介绍,“邮小宝”实现了投行包销账户债券交易的智能询价应答、全流程风控管理、交易数据统计等一体化功能。
兴业银行(601166)则在金融市场业务场景中推出“兴小二”债券交易机器人,依托智能化交易平台,引入机器学习、大模型等先进技术进行系统和策略升级,通过各类算法和因子挖掘提升交易效率。
招商银行(600036)在交易银行业务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线上“招小财”AI助手能够准确识别客户意图,协助客户完成复杂公司金融产品操作,响应准确率达到95%,形成立体式的客户需求即时响应服务体系。招行还将大模型技术应用到资本管理领域,打造“智本GPT”,让产品定价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线上化全流程管理,推动数智化转型。
“人+数智化”新模式受关注
可以看到,各家银行披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场景数量繁多。
工商银行(601398)企业级千亿金融大模型技术体系“工银智涌”已赋能20余个主要业务领域、200余个场景,累计调用量超10亿次。建设银行(601939)金融大模型体系已赋能行内193个应用场景。
招商银行全行大模型应用场景超120个。中信银行(601998)决策式AI“中信大脑”的落地场景已超过1600个,生成式AI“仓颉大模型”孵化了超过80项创新应用。兴业银行大模型助手应用场景数量超过70个。民生银行全行落地了超过30个生成式AI的典型场景应用。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在AI对人力的替代范围越来越广、在相关从业者普遍担忧“工作替代”风险时,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关注“人+数智化”新模式。
“在为员工提供智能化工具的同时,既要让员工‘有得用’,还要让员工‘用得好’。”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招商银行在该行2024年业绩报中表示,将加快打造“AI+金融”“人+数智化”新模式,促进人与科技相互赋能。在经营管理方面强化智能化工具应用。
建设银行在客户经营层面推出ChatBot交互版“帮得”客户经理全功能AI智能助理,以智能化为关键驱动,打造“人+AI”的新模式。基于ChatBot交互框架,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小模型”架构路径对客户服务进行“全流程”再造升级,经营策略实现从总部数字大脑生产后直达一线,支持员工通过自然语言一键唤起知识、产品、活动等客户服务工具,AI辅助完成“一站式”产品配置和高效营销服务。此外,还推出一系列智能辅助工具,并打造AI小诸葛智能体。2024年,“帮得”智能助理总交互次数3463万次,为全行3万名对私客户经理服务。
人形机器人应用值得探索
今年初,人形机器人火爆出圈。业内人士表示,人形机器人是否可以“入职”银行网点?
面对这片“新蓝海”,银行也在积极探索人形机器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空间。不少业内人士预计,银行网点将是人形机器人在银行业落地应用的“前哨”。
实际上,早在去年就已有银行相继试水人形机器人网点对客服务,2024年7月,国内首个智能人形机器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在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启用,并开展人形机器人大堂业务咨询、业务分流、智慧柜员机个性化操作指南、反欺诈宣传等面向客户的场景训练。
2024年10月,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多项关于网点对客服务的数字技术创新成果亮相,其中就包括人形机器人。该中心基于相关技术能力和金融大模型,挖掘了人形机器人在展厅讲解、迎宾导流、交易引导以及实物交付等场景服务模式。
然而,多数专家认为,虽有银行进行尝试,但人形机器人真正“上岗”还将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这背后还涉及技术、数据、隐私等多方面挑战。”娄飞鹏认为,人形机器人在银行网点的应用面临着技术成熟度不足、成本高昂、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多方面挑战,同时,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使得银行在推广应用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也有专家认为,未来配资安全平台,随着技术进步,人形机器人可以实现量产,成本随之降低,发展和应用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泰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